山海相拥,文脉绵延,社科讲堂,润泽人心。台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FM102.7台州交通广播共同推出《台州社科讲堂》,邀请台州文化名人走进直播间,在“山海和合”中讲述台州故事,用“真”“情”“实”“意”传播历史人文!

临海市新闻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主任,社科名家林大岳做客《台州社科讲堂》,从历史古城的千年沿革到台州全域的文脉传承,用生动的案例、深厚的学养,带听众循着历史的足迹,读懂这座城市“山魂海魄”背后的人文密码——那些藏在古街深巷里的烟火气,凝在典籍方志中的精气神,映在山海之间的开拓志,让我们对“台州”二字有更立体、更温热的认知。

怎样理解“散装台州”?
首先,这是台州经济发达的表现。我们从全国来看,越是发达、活跃的地方,人们感觉越“散装”,因为各县市都比较突出,知名度都高,你追我赶,竞争意识强,谁都不服谁。实质上就是地方经济发达、声名鹊起的体现,充分展现了他们的自信和自豪。
再次,地理环境保存了文化的多样性。我们的地理格局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以前山水阻隔、交通不便,导致各地交流较少,“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保存了不同的方言、文化和习俗,从而在思想文化上形成了多样性,比如天台的宗教文化、临海的府城文化、仙居的山水文化、温岭的海洋文化、黄岩的制造文化、路桥的商贸文化等等,都特色鲜明,并且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
其三,历史造就了和合文化的丰富性。我们要知道,绝大部分台州人的祖先都是“移民”。他们主要在晋代衣冠南渡、唐末黄巢起义和宋室南渡时期从中原迁徙过来,最典型的是南宋时期,台州人口膨胀了一倍多,后来又有福建等地人口北迁,最终形成了现代台州的姓氏基础。比如,唐之前台州的六大姓是屈、冷、靖、谭、弋、叶,而现在是陈、王、张、李、林、徐,全都“换血”了。在这样大规模的“杂糅”过程中,世家、氏族之间为了更好地融合,台州人的祖先们创造了独特的和合文化,存异求同,既保持各自特色,又力争和谐相融,实际上做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才是和合文化的精髓。所以,我们今天才自豪地说,台州文化有“山的硬气、海的大气、水的灵气、人的和气、拼的豪气”,这就包容了“山海水城”的和合文化。
因此,我们看似“散装”的台州,实际上是“和合台州”的外在体现,它是由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传承而产生的。
看似“散装”的台州,为什么以和合文化享誉全球?
实际上,“和合”二字还依然鲜活地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比如台州的美食。那么台州美食的和合从哪里说起呢?
第一,从产物的丰富程度来讲,就满是和合意味。由于地理面貌多样,江河湖海齐全,川原坡岭兼备,所以我们山珍海味,应有尽有;由于四季分明,地处温热交界处,物产丰富、品类多样;海洋资源也一样,因地处南北寒流和暖流交汇处,海鲜种类繁多、味道鲜美;再加上历史上人口的南北交汇,又形成了丰富的美食种类。
第二,从美食的品种和做法上来看,也充满了和合滋味,一是海鲜,我们大多以清蒸来体现其天然的甜美,也可以将最鲜的海鲜与最不鲜的咸菜来制造另一种独特而浪漫的鲜,古代台州更是直接用腌制的手法来融合天地灵气以制造美味的鱼鲞,那时就特别出名。二是充满大气包容意味的小吃,最典型的是食饼筒,这是最受欢迎的。我不知道大家最多包过多少种菜,我是唯一一次在一个群体活动中有幸包了近30种菜,当这么多种滋味刺激你的味蕾时,真是感觉味道丰富、层次感极强,让舌头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再也没有什么菜的丰富性可与此媲美了。此外,糟羹、嵌糕、麦饼等小吃也有类似的特征。
为什么我们喜欢这种形式呢?这就跟我们物产丰富而不丰裕的特性有关。最关键的是,它们可包的菜具有无限的选择性:可以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比如山区、平原和海滨,包的食物就很不一样,山区多山珍,沿海喜海味,而且哪怕是只有七八个菜,每人也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形成不同的组合。这里,就把天、地、人和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我们要是用数学的方法来算的话,那就很让人惊讶了,如果是一个小家庭炒8个菜,至少包4样的话就有163种包法;如果大家庭有15个菜,至少选7个以上的话,就有22819种组合方式。如果再提升一下境界,我们在当下丰富的菜品当中,就算50样菜吧,从中任意选择8样菜进行组合,那将有惊人的536,878,650种组合方式。这种美食究竟充满了多少变数和想像力啊,大家考虑过没有。古人的智慧在这儿呢,虽然他们没有想到今天会有这么大的选择空间,今天的人会这么“挑食”。食饼筒的底层逻辑告诉我们,生活有很多种,看你怎么选择。
三是,美食融合的方式也有多种。比如糟羹的做法体现了交融,那是融会贯通式的创新,正如智者大师在天台融汇儒释道三家,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张伯端倡导“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开创了道教南宗。而食饼筒又不一样,为什么它的食材不能一锅炖呢?那是古人发现,还有更能品味本真和丰富性的方法,那就是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满园皆春,只有让诸物各臻极致才能更好地达到诸味谐美,上升到哲学就是费孝通说的要“各美其美”,才能更好地“美美与共”。求同是美,存异也是一种美,我觉得台州的美食很亲切地就把这个形而上的问题给说透了。
第四,从饮食的节俗来看,和合味就更浓了。最特殊的是,一是在时间上,台州正月十四过元宵节、八月十六度中秋节过中秋的独特性,为什么这样呢?这跟台州宗教文化的深厚有关,因为对于信徒来说,每月的初一与十五都是要求戒荤吃素的,因此为了能够感受节日氛围,台州当地的重要节日便选择避开十五这天,为此,还产生了秦鸣雷、方国珍因孝敬母亲而改节的说法,这实际上是为了实现天人合一,让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节日的美味。
古人很多时候都不直接说明原理,比如凭什么“抖腿要抖穷”,实际上是因为以前的凳子、椅子是榫卯结构,抖多了容易坏掉;又比如说燕子飞到家里有福气等等,都有科学原理在里面。
拿如几个汉子来说,答、拿、给、恰,都有合字,提现了深刻的和合文化底蕴。
二是在习俗上,台州府城正月十四吃糟羹的习俗中有讨羹的环节,那是古人特意设计的,有种说法是小孩去讨吃的家数越多最聪明。实际上这跟聪明毫无关系,而是为了更好地分享节日的快乐、和谐邻里的关系、丰富节日的文化。
三是在文化上,我们的节日文化特别在地化,往往会把节日与崇尚英雄、弘扬正气、传播文化结合起来,比如将元宵节与抗倭英雄戚继光、起义领袖方国珍、状元秦鸣雷等结合起来,广泛而深刻地塑造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同时也把地方文化记忆留传了下来。
因此,我们的和合文化始终在追求如何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诸物和融,诸味谐美”,她还很鲜活地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只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罢了。
还有两个和合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我们大家现在可能接触不多了,但以前,他们可都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日常家庭用具中形影不离的图像,比如瓷器、家具、箱子等等,在传统工艺中,他们俩也是必备的,就是“和合二仙”,大家到天台和合博物馆,还有宁海的十里红妆文化园,里面收的大多也是台州的老物件,里面都充满了和合文化元素,甚至我到烟台博物馆参观也看到了瓷器当中的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本是肉体凡胎,并非仙人,他们都是唐代人,他们的名字,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得,两人都是和尚。寒山是个诗僧,曾稳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这两位隐逸天台山的奇僧,以他们的山林幽隐之兴、讽刺时态之诗和警励风俗之言,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他们的诗作被编成《寒山子诗集》,并译成多国文字,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李白、杜甫等文学巨匠,成为美国披头士一代人的文化偶像。
大家记不记得2003年有部好莱坞电影叫《冷山》,影片改编自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著名作家查尔斯·弗雷泽的畅销小说,小说的扉页用的就是寒山的名句:“杳杳寒山道,寒山不可寻。”
他们之间有段经典的对话,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简单来说就是以豁达隐忍消解外界恶意,以时间沉淀回应世事纷扰。这段著名的对话,正是台州和合文化的精神写照。
“台州硬气”与“台州绿壳”怎么会矛盾般地存在于台州的历史当中?
我们先来讲讲“台州硬气”,是台州最显著的精神特质。
对此,我们需要全面而深刻地认识。
(一)这不是方孝孺的“专利”
方孝孺只是“台州硬气”的代表,无论是从历史上来说,还是当时的靖难之役来讲,都是如此。
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台州人向来就很硬气。“台州硬气”从不是明代一时的爆发,而是流淌在台州士人血脉里的传承,每当国家多难、民族危亡之际,这种精神总会化作台州人的脊梁。在方孝孺之前,元军南下,黄岩人杜浒、三门人张和孙,不惜倾尽家产招募士兵,全力辅佐丞相文天祥抗元,最终兵败被俘,壮烈捐躯;元兵攻破台州时,台州知州、临海人王珏和台州教授、临海人邵囦端皆英勇赴死;宋朝灭亡后,临海百姓纷纷起来反抗,许多人直至最后一刻,仍选择阖门赴死,不愿做元人的顺民。
从靖难之役时台州群体的表现来看,当时一大批台州人表现出惊人的忠贞气节。除了方孝孺相传被殊十族外,台州还有被方孝孺誉为“台州四君子”的王叔英、叶惠仲、郑华、卢原质等一大批忠臣义士,他们都在抵抗朱棣的燕军中不屈而死,或战死,或殉节,表现得极为惨烈,像王叔英,全家自然殉国,他忠节之气也是非常感人。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国际性的抗倭会议,一个研究明史的美国学者跟我聊起台州时,他都知道王叔英,也知道原本籍籍无名的东湖樵夫。这个樵夫无名无姓,是个普通人,当他得知朱允炆皇位被夺后,竟然投水而死,体现了台州人特殊的气节。当时,全国靖忠之臣有数十人,被列入钱塘江畔褒忠祠中的浙江人共有14人,而台州就占了8人,后人建八忠祠纪念他;而在南京的玄武湖畔和台州都有方孝孺祠,东湖樵夫都跟他一起被纪念。因此我们台州的中国人文地理学鼻祖王士性评价:“自古节义之盛,无过此一时者。”
(二)这不是昙花一现的偶然事件
为什么台州人这么硬气呢?
这跟台州的文化有关。“台州式硬气”是台州历史文化积淀的成果,唐代郑虔被贬降为台州司户参军,他“毅然以兴文教、易风俗为己任”,使台州“家敦礼让,户尽诗书”。宋室南渡后,大量拥有儒家文化教养的忠诚人士迁入,“重道德,尚名节”的风气愈加浓厚。此后,一代大儒朱熹传道台州,六道奏章弹劾有宰相背景的台州知州唐仲友,“大节殊伟”,赢得了众多台州弟子的追捧;明代,王阳明心学在台州广泛传播,造就了明代事功主义典型的王宗沐家族等群体,更指导了戚继光、唐尧臣等人的抗倭之功,这更加深刻地影响了台州。
台州人骨子里便带着醇厚质朴的底色,更有一份坚贞不屈的秉性。这里的人向来“果敢尚气,骨鲠性成”,既推崇节义,也看重文章,从古至今,从不缺“气节庚庚”的志士,那份砥砺名行、坚守气节的精神。方孝孺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曾说“天台赤城此磅礴,间气往往生英雄”,在他心中,台州的山水自有磅礴正气,是英雄辈出之地。
所以,在国家危难、朝局动乱、正邪较量的时刻,台州士人更是挺身而出,挺直脊梁,披荆斩棘,为台州赢得了“气节之乡”的美誉。戚继光及台州抗倭将领南征北战,让台州人的硬气与胆气声名远扬;南明弘光帝朱由菘死后,临海陈函辉毅然起兵,事败后以身殉国。自明朝以后,台州“尤以气节廉介闻天下”,“台州式硬气”也成了台州人文精神中最耀眼的一笔。
到了近代,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蹂躏,台州人民再次奋勇抗争,涌现出王秦、王文庆、陆蠡、项士元、朱洗、许杰、罗宗洛等杰出的革命家、文学家与科学家。他们身上那份“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慷慨激昂,那份“高风直节,惊动一世”的精神,让“气节行谊”“节慨”“节义”“忠节”等词汇,成了《台州府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品评用语。
因此,当鲁迅在概括方孝孺和柔石两个宁海人的性格特质时,把他们的特质用“台州式硬气”来表述,是他对台州文化精神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他不是对两人特质的特殊解读,更不是一时兴起的简单概括,而是他阅读过《台州丛书》,了解台州人对气节的重视。
我们跟很多朋友聊天时,大家都有相当普遍的认识,总以为方孝孺这样做有点顽固,似乎难以让人理解和接受,甚至以俗称的“硬头颈”来代指他,很有“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这种精神确实超出了常人的接受程度,毕竟历史上留下了“被诛十族”的传说。但我们要理解,政治上的斗争,决不是街头的“斗殴”,方孝孺是忠于王朝、追求正义、维护礼仪,当他的理想被打破时,他实践的是儒家“杀身成仁”“取生取义”的献身精神,这一精神在程婴为保全赵氏孤儿放弃亲子性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以及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历代忠烈身上都体现得很充分。大家要是还记得高中课文中的两篇文章,好好品味鲁迅“打破铁屋子”的“呐喊”,房龙《〈宽容〉序言》中那个走出“无知山谷”的“漫游者”,他们的经历,就能理解方孝孺的孤勇,也能理解为什么数百年来,他的故事还在被人们所传诵。
对“台州硬气”的理解还要跟“台州绿壳”结合起来。平时大家闲谈历史的时候也经常会说,台州人在历史上好像特别有抗争精神,东晋时响应“海贼王”孙恩起义,唐代有袁晁起义,宋代有吕师囊起义,元末有方国珍起义,明代有勾结倭寇的海民,清代有金满为首的“绿壳”,但是我们仔细一看,这些人的出现都是王朝腐败而混乱的末期,他们的起事值得深思。
我们来看看两个时代的两首诗,第一首是《台温处树旗谣》,创作于元代末年的五言绝句,该诗写道:“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这四句诗是写元代台州、温州、丽水地区的社会矛盾,揭露官吏横征暴敛、滥用酷刑的乱象,直接反映了台州等地民众因不堪压迫而起义反抗的历史背景。
第二首是乾隆皇帝在乾隆十六年(1751)写的《七月朔日作三首》(其三)的诗,它写到了台州人的困境,其中说:“近闻温台郡,斗米值千钱。户口既日增,衣食惟赖天。民饥乃走险,触法吁可怜。”你看,这位帝王都对铤而走险的百姓充满了同情和理解。
什么原因导致“绿壳”(其实我更赞同用“绿寇”,用俗词代替难字是常有的事,在地名的变迁上就是如此,小时候,当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并不高的时候,很多人的人名也被同音替代过)的产生呢?根本原因:一是土地的稀少。台州向来山多地少,人口集聚之后,人均耕种面积严重不足。二是生产力不高。古代的生产条件下,耕种条件也差,土地产量非常低,宋代有两个知州就吐槽过:“低田傍海仰依山,雨即横流旱即干。”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尤袤也说:“三日霪霖已渺漫,未晴三日又言干。自来说道天难做,天到台州分外难。”三是灾害耐受力不强。台风、干旱经常导致受灾严重,百姓容易失去生活保障,一旦遇到横征暴敛的王朝末期和社会政策混乱的时代,生活难以为继,人们不得不铤而走险。因此,乾隆皇帝对此才深为同情。
所以,我的看法是,“台州硬气”和“台州绿壳”都是面对社会困境的艰难选择,一个舍生取义来声张正义,一个铤而走险来维持生计,他们实质上都体现了台州人在不苟且、不苟活的进取精神,是不满足、不平庸的拼搏精神,是对美好生活追求在不同身份的人身上和不同境遇下的不同表现形式,这种精神的来源在哪里呢?
就在我们传承至今的“垦荒精神”当中。
台州垦荒精神为什么能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台州的垦荒精神的历史悠久,赓续不绝。她是一种向海而生、破茧成蝶的开拓勇气,她深植于这片土地的基因之中,散见于漫长的历史时期。主要体现在向海而生、向海图强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一)台州基因的传递。从世界人口的迁徙图来看,在万亿年前,我们的原始人从非洲迁徙过来,是走得最远的人类之一。这很不容易,说明这些人一代代不满足于停留处的生活,有探险和开拓精神,这种精神是会随基因传递的。比如我们对社交媒体的“点赞”上瘾,在工作中害怕被孤立,在朋友圈中渴望被认可。这种对被排斥的深层焦虑,根源就在于原始社会假如被群体抛弃,那将是致命的。还有我们喜欢森林、海洋,热衷甜食、油炸食品、肥肉等高热量食物,都是原始基因在发生作用。
(二)历史积淀的传承。我们说了,台州的人口史其实是中国人口迁徙史的缩影。我们在汉代东瓯国时代曾经举国迁徙到江淮一带,只留下了少数山越人,我到无锡博物馆,他们就展示了提现这次迁徙的地图。晋代衣冠南渡又回流了一部分,但东晋末年的“海贼王”孙恩起事,又让我们损失和流失了大批人口,唐代末年黄巢起义又是人口的大流入期,最多的是宋室南渡,又充实了大量人口。最明显的变化是人口结构,我们前面说了,现代台州十大姓全是中原姓氏就是明显遗留。
当然更有代表的遗留是我们的台州方言,完整地保留了中原语音,最典型的是我们读唐宋诗词,用台州话就毫无违和感,而普通话读的话,很多语音就没法读了。举最简单的例子,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用普通话就不押韵了,而且很多地方都不合仄。再如朱熹《谒二徐先生墓》 :“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门清一壶水,家富五车书。但喜青毡在,何忧白屋居。我怀人已远,挥泪表丘墟。”当然,后来还有南边北迁的人口。
这么多人口的集聚,面对人多地少的困境,台州人并没有抱怨、没有消沉,而是在历史上进行了多轮大规模的垦荒。唐代就已经开垦寺院田,宋代开启了官方围垦,开山耕海成为日后的常态,人们在山坡上开梯田,在荒岛上谋发展;明代开始有记录的建塘围垦,明清两代禁海后的复垦等活动,以及近代的大规模的围海造地,让玉环岛联通了陆地,使头门港变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有我们熟知的大陈岛垦荒等等。可以说,台州的垦荒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我们目前所称的“七山二水一分田”当中的“一分田”也大部分是历史上先辈们不断垦荒出来的。
(三)先辈精神的传承。在区域垦荒的同时,台州人还在历史上参与了国家的海洋文明建设和文化开拓。台州最大的弱点是陆地发展空间不足,但庆幸的是外濒东海,地处北纬28度附近,正好是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又是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南下的日本寒流和北上的台湾暖流的交汇处。在自然动力的帆橹时代,这不仅是抵达中国北部、南部海岸线的地理气象中点,也是北上日韩,南达台湾、东南亚、印度洋的最佳出海港。因此,台州人更喜欢向海而生,台州自古就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之一,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三国时期的东吴黄龙二年(230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官方赴台行动,约有8000名古吴越人留在台湾繁衍,形成了高山族的重要源头。
唐代,台州成为中国与东南亚经济文化往来的热门之地,佛教天台宗及相关典籍、建筑等文化交流频繁。
宋代,台州已经成为“大商海舶辐辏之地”,每月的南货关税动以万计,出现“一日再潮,阳往阴复,千艭万艘,东奔西逐”的盛况,成为海丝之路的重镇。
明代,倭寇对台州影响之大的背景是台州海洋贸易地位的重要和频繁,侧面体现了台州海商与官方的博弈,而台州大捷的抗倭胜利则成为书写中国海洋历史的重大事件,展现了台州人的斗争精神和家国情怀。
从三国卫温远航台湾、唐宋海上丝路、元代海上漕运、清代椒沪甬货运航线开辟、近现代椒沪甬客运航线开辟、台州与台湾的直航航线的发展脉络,能够充分彰显台州的海洋历史地位。
改革开放30年来,台州人创造了“民营主导加政府推动”的“台州现象”,台州商人可以说既是“台州现象”的创造者,又是“台州现象”催生的一个品牌。“只有鸟儿飞不到的地方,没有台州人走不到的地方。”台州人发扬这种垦荒精神,更以非凡的拼搏精神参与了国家建,使台州成为中国股份合作制的发源地。超过130万台州人在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经商办企业,创办在册企业4万多家,个体工商户30万户,2011年销售额达4000多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台州。

林大岳:临海市新闻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主任,社科名家。
社科成果:主编《诗画浙江•台州卷》《台州文脉》《三台宋韵 辅郡风华》《东海靖倭录》《戚继光战倭记》:参与编著《历代台州知府传略》《浙江文史记忆•台州卷》《临海丛书》《温岭丛书》等20余种图书。

《台州文脉及人文魅力》从台州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中,梳理出台州和合文化、垦荒精神、台州硬气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展现千年文化魅力,从中发现台州文化的感人、动人之处。
